孩子误吞“水精灵”之后
来源:火狐体育世界杯app哪里下载 发布时间:2024-03-14 02:44:04产品介绍
那天是上午十点左右,在河北沧州的黄骅市人民医院,一个家长抱着孩子急匆匆跑到医院超声科,说孩子出现不明原因的呕吐。
超声科主任闫硕一看,孩子很小,只有两周岁,“他们已在儿科门诊就过诊,接诊医生担心有肠套叠的情况,就开了一个小儿腹部的超声检查。”闫硕回忆。
检查的时候,闫硕发现孩子腹腔肠管是扩张的。他在一段肠管里面,发现了一个不明物体,由于体积过大,不能往下排出来,就出现了肠梗阻。
闫硕所在医院的急诊科、外科一年大概会接诊几十例儿童误食异物的病例。有的家长没有及时有效地发现,直到孩子身体出现异常才送去医院,贻误了治疗。而孩子身边看似安全无害的玩具,却可能有着致命的风险。
闫硕回忆,那天检查之后,医院的儿科医生、急诊科医生和超声科医生一起给孩子做了联合会诊,认为“异物吞食的可能性大”。
家长却坚称孩子没有吞食异物。医生感到疑惑,那孩子肠道里这个直径将近两厘米的东西是从哪来的?况且,两岁的孩子应该无法咽下去那么大的东西。
于是,他们设想了一种可能性——孩子吞下的东西类似吸水膨胀的海绵宝宝,“吞的时候它很小,但是它进到胃肠里面,通过吸水后,它逐渐变大。”
闫硕跟家长沟通后发现,对方家中还真有一种叫“水精灵”的玩具——一种彩色的圆形水珠。
随后,孩子转诊到小儿外科,会诊的结果是只能做剖腹探查,否则梗阻时间长了,后果会更严重。
早在2018年5月25日,中国消费者协会就发布过儿童玩具消费警示,提到多起“危险玩具”伤童的案例,其中一类就是家庭中常见的“水精灵”。
文中提到,“水精灵”由于其形状、颜色、体积的缘故,可能被儿童误认为食物,导致儿童误吞或吸入。“水精灵”进入呼吸道后吸水膨胀,可能堵塞呼吸道导致窒息;进入消化道后吸水膨胀,会导致肠梗阻、肠管扩张,可能会继发感染、水电解质紊乱等,甚至会造成肠穿孔、肠坏死,随时都有生命危险。
“水精灵吸水性特别强,它的主要成分是吸水性树脂,没泡水时像彩色糖豆,泡水之后会吸水膨胀。”闫硕介绍,这种水珠原本只有豆子那么大,在水中浸泡五六个小时后,体积会扩大到原来的几倍甚至几十倍。
闫硕记得,涉事的孩子做了剖腹探查手术后,住院观察了一周左右,“把病因去了,术后进行常规用药抵抗感染,然后补液。”
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另一家医院。1月的一天晚上,在医院胃镜室工作的医生余浩接到值班医生的电话,告诉他急诊室送来了一名三岁儿童。据家长说,大概一个多小时前,孩子误吞下半包左右的“水精灵”。
医院没有胃镜下取出“水精灵”的先例,挂掉电话后,趁孩子身体检查的空隙,余浩迅速查询资料和找其他科室的医生咨询。
手术前,医生准备了各种工具,考虑到孩子吞下了半袋“水精灵”,CT又提示胃里有大量食物,所以第一步是把胃里的东西取出来,但是他无法判断是否有残余进入更深的小肠。“哪怕只有一颗进入小肠,依然会引起患儿肠梗阻。”余浩说。
其实在去年10月,余浩所在医院就接诊过一个相似的病例。一个两岁多的孩子在就诊前两天突然肚子疼,并伴有呕吐症状。在医院检查后,医生发现孩子右下腹有个囊肿,当时建议继续观察。但是三天后,患儿出现了呕吐、腹胀、发热、哭闹等症状,家长又带孩子复诊。事后余浩得知,孩子误以为放在桌子上的“水精灵”玩具是糖果,抓起来放进嘴里了。
闫硕说,他所在的医院急诊科、外科大夫平常一年大概能接诊几十例这样误食的病例,有时候吞下去的是硬币或玩具的小零件,也碰到过“水精灵”。
小孩吞食异物以后,父母带来医院做检查,“大一点的物体能看到,特别小的异物,医学影像中看不出明显的异常,孩子也没什么症状,能吃能喝。如果没有及时有效地发现,有极大几率会出现更危险的情况。”
知道真相后,孩子的父母开始互相责备。闫硕回忆,一个说,“我让你不要买这种东西,你非要买。”另一个说,“我每天瞅着,没发现他吞下去。”
去年11月的晚上,苏然在父母开的文具店看店,店里也有卖小朋友的玩具,包括放在货架最底层的“水精灵”,她小学时就玩过。
那天,苏然一岁八个月大的孩子在一旁玩耍。她跟在后面,但没注意孩子手里拿了啥东西。过了会儿,孩子拧开一个瓶盖,彩色珠子撒了一地。她仔细一看,是一颗颗“水精灵”,连忙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。
但在她不注意时,孩子快速弯腰捡起一颗放进嘴巴。她吓得赶紧让孩子吐出来,但孩子不听。情急之下,她把手指伸进孩子嘴巴,想抠出来,但孩子已经吞进肚子里了。
她立马抱着孩子跑到最近的卫生院,医生说他们是第一次遇到这一种情况,也不知道怎么办,建议她去县医院。县里的医生也说没有遇到这样的一种情况。当天晚上,他们辗转了四家医院。
此时已经过去四个小时。苏然最后抱着孩子赶到市里的儿童医院,医生告诉她,孩子太小,做不了胃镜,可以做CT。但医学影像上看不出来吞进去的“水精灵”在哪里。
那天,苏然随身带了几颗店里的“水精灵”去医院。医生把他带的小珠子泡在水里,十几分钟就膨胀到鸽子蛋大小,这让她更加紧张和害怕。从孩子吞进水珠的那一刻起,苏然不敢给他喝水。
医生说这种水珠很软,如果吃得不多,有一定的概率会被胃酸消化掉,通过肠道挤压排出来。如果没有完全排出来,它在肠道里面胀得很大,就会出现肠梗阻。
最后,医生告诉她有两个选择,住院或者回家观察。假如慢慢的出现腹痛,呕吐,停止大便排气的情况,就得立马手术。
为了让孩子尽快把水珠排出来,她每天喂他吃一个苹果,几颗葡萄和半个梨,主食换成了小米粥以及便于消化的蔬菜。一个星期里,孩子每天排便一次,没再次出现呕吐腹泻的症状。
之后的十天里,苏然仍然过得“提心吊胆”。直到后来去医院复查,显示一切正常,她才安心。
事发当晚,苏然想查看水精灵的生产地和生产日期,但没有一点相关信息,材质也没标注。于是她去淘宝上问售卖水精灵的商家,也没获得明确答复。
去年9月,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(CPSC)宣布召回一批水珠产品。该机构指出,幼儿在玩耍时会误吞水珠,造成身体严重不适、引发呕吐和脱水症状,有些甚至危及到生命。此外,水珠也有可能进入孩子的耳朵,导致听力受损甚至完全丧失。同时,上述机构披露,在2016年至2022年期间,全美约有7800名幼儿因玩耍水珠时发生紧急状况而被送医治疗。
出于安全考虑,去年年底,电子商务平台亚马逊表示,不再允许第三方卖家销售面向儿童的水珠产品,卖家必须在去年12月22日前下架所有相关这类的产品。更早之前,沃尔玛已表示停止销售针对9岁以下儿童的水珠玩具和工艺品,同时从实体店和网店撤下这类产品。
澎湃新闻记者在淘宝网上搜索水精灵,发现有数千家店铺在售卖,排名靠前的店铺销量在一万件以上,这类商品售卖价格从2元到20元不等,店铺的宣传标语中有明确的“玩具”字样,商家除了展示 “养珠子”的方法和使用步骤,并没有提示此类玩具的风险和适用年龄。
国家玩具标准(GB 6675-2014)的第一部分《玩具安全》中,对14岁以下儿童适用玩具进行了强制性规定,要求对玩具使用上的要求、使用年龄等做出明显的标识和说明。
澎湃新闻梳理资料时发现,国内有关部门、机构早已对“水精灵”的售卖使用做过风险提示。
2015年6月14日,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(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)发布消费预警:“水精灵”不是玩具,儿童及其监护人不要当作玩具购买和玩耍。
2021年6月,中国消费者协会提醒消费者,有一些产品虽然看似“好玩”,安全风险较高,建议不要给孩子当作玩具玩耍,举例中就提及常见的“水精灵”。
除了误食风险外,中消协也指出,“水精灵”玩具的碎片如果粘附在手指上,儿童用手揉眼时,这些碎片还会划伤眼球,导致感染甚至失明。
“还有部分玩具使用‘水精灵’作为弹射物,其一旦被射入儿童的喉咙里可能会带来窒息伤害。”余浩说。
闫硕也在采访中提醒,家长购买玩具时要注意是否有相关标识,比如CCC(中国强制性安全认证)标识,也要注意玩具的尺寸和材质,适用的年龄等。
孩子误吞事件后,苏然父母把店里货架上的“水精灵”都清理了。此前,这类商品在店里很畅销,购买的多是小孩子。他们去县里的批发商业市场进货时,还会特地多购入一些 ,谁都没注意过生产厂商和商品材质,而这些商品的外包装上,也并未标注相关信息。
事后几个月,苏然感到心有余悸,“若孩子出了事,都不知道找谁承担相应的责任。”